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記者 鄭世繁 章紫薇 通訊員 武海笑 王會文
陽鳥南飛夜,陰山北地寒。白露過,張家口市塞北管理區,天高云淡,秋意漸濃,無際的草原披上金黃外衣,清澈的淖湖映射出蔚藍的天空,讓人心馳神往。
在塞北,山藥、莜面、大皮襖自然是塞北人離不開的老“三寶”。而今秋,又有別樣豐收味道的新“三寶”:“三紅一細”的胡蘿卜、林下食草鵝、“一物兩吃”的馬鈴薯。
10萬多噸胡蘿卜走向大市場
在塞北管理區三牛點村的胡蘿卜種植基地,大型農機轟鳴穿梭,采收工人熟練地切秧、撿拾、裝袋,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新鮮出土的胡蘿卜,個頭大、水分足,裝車銷往全國各地。
基地負責人鄭雙成向記者介紹道:“我們種植了國內市場上好的品種‘三紅一細’。‘三紅’是指表皮、肉質和芯柱均呈橘紅色;‘一細’是指芯柱要細,口感很好。種植面積1500多畝,畝產胡蘿卜達到6-7噸,行情好的時候,利潤能達到450萬元左右。現在正是成熟期,準備逐步上市。”
“塞北的土地特別干凈,沒有污染,氣候冷涼,病蟲害少,又是富水區,很適合胡蘿卜種植。而且我們還運用了GPS種植、滴水灌溉等技術,并且有專業人員指導,確保有穩定的收成,也讓消費者吃得放心。”鄭雙成告訴記者說。
成熟的胡蘿卜經過機械化收割,一時間銷售給合作的公司,銷往北京、上海等地。優異的品質和穩定的銷路帶給鄭雙成十足的底氣。
在塞北管理區,像鄭雙成一樣成片種植胡蘿卜的種植戶不少,全區胡蘿卜種植面積達1.94萬畝,平均畝產約6噸。
林下養殖食草鵝
既得利又得益
走進塞北管理區小西溝鵝場,成群的大白鵝,或低頭覓食,或悠閑踱步,鵝叫聲此起彼伏。這里就是河北塞北農墾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林下鵝場。
“塞北管理區地域廣闊,林下資源非常豐富,怎樣把林下利用起來,我們想到了發展養殖業。因為林下養殖和林木生長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大鵝以食草為主,節省了飼料的投入;林下養鵝也可以節約除草、滅蟲成本,鵝糞也可以改善土壤土質。”河北塞北農墾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經理陳振國向記者說起林下養鵝的初衷。
陳振國告訴記者,他們從2020年開始嘗試引進林下養殖,開始是林下養雞,但因價格低、銷路不暢而中止。今年,他們與河北杰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搞起了林下食草鵝養殖。大鵝養成后,河北杰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11.5元/斤的價格進行回收,讓食草鵝有了穩定的銷路,鵝場一年的利潤在40萬元左右。
“目前我們鵝場共有12600余只大鵝。60天左右的鵝苗來到這里進行放養,大鵝以林下各種草為食,可以說是純天然養殖。這樣養殖的大鵝抵抗力強、肉質好,羽毛長得也好。養殖到75天以后,再追肥15天,平均每只能長到8-9斤。”陳振國介紹。
目前,塞北管理區主要采用訂單養殖的模式養殖食草鵝,并鼓勵周邊村民以入股參養的方式進行合作養殖,計劃養殖10萬只。
“一物二吃”拓寬馬鈴薯銷路
走進塞北管理區馬鈴薯種植區,大型全自動馬鈴薯收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工人正將收獲的馬鈴薯裝袋,多輛運輸車輛在排隊等候裝車,一車車馬鈴薯將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人們常說,塞北馬鈴薯可以“一物兩吃”。這里產出的馬鈴薯,一種淀粉含量較低,可以切絲翻炒,口感爽脆、入味下飯;一種淀粉含量較高,可以用來燉煮,口感黏糯綿軟,是北方燉菜的主角。
塞北管理區具有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這里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塞北馬鈴薯產量高、薯形好、品質優,在2017年第二屆河北省農業品牌系列評選中獲得第二屆河北省名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近年來,我們不斷推進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更新,破解了農民種植技術的壁壘;通過訂單簽訂模式,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改良品種,大力推廣馬鈴薯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塞北管理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該區今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為5.21萬畝,平均畝產3.5噸左右,目前平均價格為0.75元/斤,年產值4.2億元。
今年以來,塞北管理區致力于推動“塞北三鮮”(馬鈴薯、胡蘿卜、食草鵝)品牌發展,由河北省國營沽源牧場集團有限公司運營打造,讓“塞北三
下一篇:鹿泉:農業園區葡萄開滿藤